
2023年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
推进‘五社联动’
关爱‘一小一老’
2023年全国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主题是:推进“五社联动”, 关爱“一小一老”。那么,“一小一老”服务里的社工都在做什么?社工宣传周,一起了解东莞正阳社工的故事。
1

十年不遗余力、敬业于社区基层专业服务
韩淑仪说:我把社工看成我的生命职业,它可以改变自我,改变他人、改变社会。韩淑仪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社工人的努力,社会工作发展会越来越好。
2
陈彩玲
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中级社会工作师,持高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失智症中级照护师、五级养老护理员等养老技能证书,现任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长者领域主任、塘厦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兼任东莞市塘厦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会秘书长,从事养老服务近8年。
曾任东莞市督导助理,主要督导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参与市社协组织的《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角色与作用》继续教育公开课视频录制,先后受邀出席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论坛、2018年广东省社会工作协会“爱·不忘记”第二届关爱失智症故事分享会作主题分享。先后获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优秀志愿者,广东省五星志愿者,广东省第七届“社工之星”,2016年度、2019年度及2021年度东莞市优秀社工,2022年东莞市“最美女性”、2022年度塘厦镇“优秀社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21年于《中国社会工作》发表《“社工+”跨专业团队提供专业为老服务》;主笔《社工介入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模式探索》获得第六届广东省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协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为霞尚满天--长者缅怀小组》获东莞市2020年社会工作服务优秀案例三等奖等荣誉称号及奖项。
照顾长者的“100”种方法
养老社工的专业成长
2015年9月,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之后,陈彩玲正式入职塘厦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为养老领域的新手社工。入职后的第五天,一位长者因病去世,而陈彩玲前一天下午刚和同工一起入户走访,与长者的见面竟是“最后一面”。这一面让此前致力于儿童、青少年服务的陈彩玲措手不及。随后的工作中,她走访留意到严重脑退化的李婆婆(化名)存在二便失禁、日夜颠倒、不知饥饱等状况,由于多年累积的家庭矛盾,家属认为长者是故意的,不想照看这个“老懵懂”,并将其锁在家里,还认为家事不需社工这个外人插手。

失智症服务个案与社区宣教


五社联动整合资源
跨专业合作的服务路径
从业七年余,陈彩玲与团队注重与社区、服务对象及家属建立良好的专业服务关系,发掘服务对象在“身心智社居家”的不同需求,依托社区为平台,通过项目创投、“民生大莞家”等渠道链接资金,整合慈善基金会、爱心企业及组织的资源,组建“社工+”跨专业服务团队开展失智症介入、医养结合健康管理、适老化改造等专项服务,重点回应失能、失智长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还针对存在照顾压力的“5060”照顾者,开展护老者支援服务项目,改善长者的家庭照顾功能。



陈彩玲的服务日常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如果你曾见到他们眼里的光
养老服务,不可避免的是“生老病死”中的“老、病、死”。2021年清明节后,陈彩玲收到康复师反馈“失能长者何婆婆(化名)自杀未遂”的消息,随即入户跟进。经过辅导和评估,陈彩玲了解到,何婆婆因摔跤导致卧床不能自理,糖尿病足创面及跌倒后的身体疼痛让她难以忍受,即便服用止痛药都见效甚微,又不想成为子女的负累,于是尝试自我了结。对此,陈彩玲联动社区社工进行危机干预,一方面频繁入户进行长者的心理辅导,为长者输入希望,并与家属沟通,提供护理建议,联系家庭医生给予用药管理、镇痛支持及指导;另一方面调整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由康复师提供理疗及糖尿病足护理、助老员提供生活照料和陪伴聊天,舒缓长者的疼痛,让长者相对舒适,并联动社区社工组织党员、亲子志愿者等入户探访,让她感受到多方的关心与支持。
服务的持续让何婆婆打消念头,慢慢恢复生机,甚至可以在照护者的陪伴下坐着轮椅到社区榕树头下与他人话家常。2022年5月,何婆婆逝世。
陈彩玲在感到一丝难过之后,更多的是释然。在她看来,长者若是因跌倒自寻短见而离世,那对于家人、照护人员来说,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要带着深深的自责和遗憾,因为长者走得没有尊严、不安详。而在这最后一年,社工和长者的家人、照护者们一起,陪着何婆婆相对更舒适地度过,干净、体面地走完了最后一程。她会永远记得每次跟进服务时何婆婆不再清明的双眸在看见她时亮起的光,记得何婆婆打消“自杀”念头时跟她说“我答应过你不会做傻事了,就不会做”,也记得最后一次探访时婆婆坐在轮椅上听着女儿们聊天时的安逸……这或许就是这一程陪伴的无憾。
雨天探访,看到独居婆婆坐在门口看雨;寒潮走访,高龄长者躲在被窝里取暖;午后入户,看见长者坐在桌前发着呆……毫无例外的是,当陈彩玲扬着笑脸打招呼时,她看到长者们眼里闪过的光,内心满是触动,也带着一丝丝的心酸,而长者们开心地而又亲昵地称呼她“阿玲”、“肥妹仔”的时候,她的内心又充满着感动与开心。

陪伴
与长者的日常

3

刘剑发
东莞塘厦人,1995年7月生,现任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塘厦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主管。
自2018年加入塘厦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来,至今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近5年,累计服务塘厦镇高龄、独居、低保、失能等长者335人。工作期间,先后获得2018年度塘厦镇“优秀社工助理”、2022年度塘厦镇“孝德之星”敬老模范人物、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22年度“优秀社工”等荣誉称号。



4



联动跨专业人员的
“居家安全小助手”


“加法”:带工程队入户进行改造评估
指导家属协助长者适配辅具

生命影响生命:
长者精彩人生的导赏员


生命故事导赏员

5

张芷瑜
广东东莞人,1999年11月生,2021年6月毕业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助理社工师,现任东莞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塘厦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工。
2020年下半年于塘厦居家养老实习;2021年6月起就职于塘厦镇林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任长者领域社工助理;2022年8月调岗至塘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至今。工作期间,先后获得塘厦镇2022年敬老月“孝德之星”敬老模范人物奖项、东莞正阳2022年“优秀服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第一个关键词:“00后”
养老团队里最接近“00后”的社工
在平均年龄为47.7岁的塘厦养老服务团队里,张芷瑜无疑是促进团队年轻化的重要一员,因此在小伙伴们眼里,出生于1999年11月的张芷瑜,四舍五入约定于“00后”。
在大学专业学习期间,她就对老年社会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专业老师的联系下,她和同学在2020年下半年来到塘厦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习。实习期间,张芷瑜在中心的主管和督导社工带领下,涉猎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和不断学习,对塘厦居家养老服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毕业后,对长者服务情有独钟的张芷瑜在居家养老主管的推荐下,加入了林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团队,主要负责长者服务,日常负责对社区的重点长者、独居长者等进行定期探访,同时负责每月的长者茶话会,联动社区各协会、自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到服务中,为社区长者提供义诊、义剪、节目汇演、游园会等多元服务。有些“社恐”的张芷瑜在社综的服务锻炼中,学习着与服务对象相处,学习着与社区中的协会、自组织、志愿者等如何沟通协作,也学会了独当一面开展活动,处理常见的问题。
带塘厦分局人员进行新春探访
在社区开展服务宣教
第二个关键词:“陪伴”
小社工的大心愿
在从事养老服务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芷瑜接触过很多不同状态的长者,让她感触十分深刻。这些长者中,有状态糟糕、生活无法自理的长者,让人心酸唏嘘;也有状态非常好、即使百岁了也心态年轻、精神饱满。她从中发现,长者的社交网络关系对于长者晚年的生活质量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家属、邻居的经常陪伴、关心,更是有利于提高长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益于长者的心理健康。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也是张芷瑜和团队同事们时常讨论的话题。日常走访中,张芷瑜留意到叶婆婆(化名)搬去儿子的新屋住一段时间后,又选择搬回旧屋。询问其原因,婆婆表示:“在新家没有人玩,他们(儿子、儿媳等)要出门工作,住得不开心就选择搬回熟悉的旧屋,周围还有一些熟悉的人可以(一起)玩。”与叶婆婆有同样想法的长者确实也不在少数。
罗婆婆(化名)近半年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子女照料。由于婆婆在生活尚能自理时与女儿关系较好,与儿媳关系紧张,因此需要人照料之际,儿子请了保姆帮忙照顾,但子女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对于婆婆的照料处理上也常有分歧。对于家属与长者之间过去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即便是资深社工也常常难以介入。对此,张芷瑜也认识到社工在实际工作中的局限与无奈,但对于长者而言,“不念过往,活在当下”才更重要,而如何陪伴长者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她看着团队同事们怎么做,自己也在摸索实践着。
日常走访中的张芷瑜

第三个关键词:“社恐”
“社恐”能做好社工吗?
常常在社工大V公众号里看到同行提问“内向的人适合当社工吗?”像当代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些“社恐”的张芷瑜至今仍不习惯与陌生人热络的聊天,也曾向督导发出灵魂提问:“社恐”能做好社工吗?
随着工作的深入,张芷瑜开始有了自己的体会。对于很多长者而言,“陪伴”不代表滔滔不绝、热情洋溢,很多时候长者们听不清楚来访者说了什么,但她的一个笑脸、紧握的手、一次血压测量、一次健康提醒、一声真诚的问候,都能让长者感受到真诚的关心,“陪伴”就有了意义。
前不久,平时健健康康能独自到老人活动中心玩耍的Z婆婆在深夜睡梦中突然离世。张芷瑜和团队同事们都感到错愕。看着社区其他长者对Z婆婆去世的忌讳,联想到自己亲戚长辈的离世,张芷瑜向督导坦露对老去与死亡的恐惧。谈话中,她慢慢地理解了“我们害怕的不是衰老与死亡,而是孤独地老去,孤身一人面对死亡”这句话,也感受着发生在同事们身上的经历,更加坚定了养老服务这条职业道路。
来源:东莞市社会工作协会、乐龄塘厦